行业动态
我会参加“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论坛暨基层赋能培训启动仪式”,赋能社区垃圾分类
发布日期:2022-07-18 发布:阿牛生态
2020年5月1日至今,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已满两周年。两年来,北京市以垃圾分类这件民生“关键小事”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构建起广泛的社会动员体系,营造了互相携手、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7月13日,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指导,北京市垃圾分类治理促进中心和北京市石景山区阿牛公益发展中心联合主办,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北京市朝阳区公共环境研究中心、天津市西青区零萌公益发展中心、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协办的“党建引领 多元共治”——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论坛暨基层赋能培训启动仪式在线上成功举办。
论坛在对过去两年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检视,围绕居民文明习惯养成,政府部门、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物业企业以及专家学者分享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成效与经验,探讨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路径。同时,论坛还邀请了社区书记和物业经理代表做赋能分享。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宝程应邀参加启动仪式,对话论坛。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市区城市管理部门、各街道(乡镇)相关负责同志,社区书记(主任)、物业管理人员等约5.84万人在线上参与论坛。
嘉宾致辞:高屋建瓴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徐利先生,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先生为本次论坛致辞。
徐利主任在致辞中指出,两年来我市垃圾分类走出了一条不断探索前行、不断跨越提升、不断成熟定型的坚定道路。从前期采取战时机制强力推进,迅速打开局面,到分类设施体系建设、政策制度和分类习惯同步提升,到当前重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不稳定的问题深化治理,基本上一步一个脚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方向目标越来越清晰,方法手段越来越充实完善,道路越来越坚定深入,成效越来越扎实突出。两年来,我们愈发意识到,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坚持党建引领,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探索政府部门、基层社区、物业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
王石理事长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论坛在组织形式上的创新,以及围绕有效动员居民参与等两个方面所体现的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主旨,指出这对建立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双碳目标之下,更需要倡导公众源头减量、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方式。
主旨发言: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主旨演讲环节,四位嘉宾围绕提升居民自主分类水平,从现实困境和难点,到行为改变理论、垃圾分类的顶层设计和社区赋能、社会组织在垃圾分类中的作用发挥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北京市城管委固废处康凯处长做了《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北京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发言。他介绍了两年来北京市垃圾分类的工作历程,以及取得的八大成效和下一步的五方面工作。他指出,主管部门将研究修订市级垃圾分类减量以奖代补资金政策穿透到基层,统筹评估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政策,研究制定非居民其他垃圾计量收费方案。北京市将继续打好垃圾分类持久战和整体战,培育和吸引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形成政府、居民、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垃圾分类模式。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玛丽.哈德分享了她带领的可持续行为研究课题组长达十年的跟踪研究成果,这项研究识别出了一套居民垃圾分类行为改变的关键影响因子(例如完整分类设施、居民分类主体角色认知和人际互动等),建立并反复验证了一个从“树立分类意愿”到“养成分类习惯”的行为理论模型,并在上海的多个社区中进行有效实践。玛丽团队的工作,为上海市政府自2019年开始全面推行城市垃圾分类制度、促进全市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上海爱芬环保联合创始人郝利琼从四个不同的城市案例出发,将她对垃圾分类四个关键问题——垃圾分类要依靠社区内部力量还是外部力量、垃圾分类的成本如何降低、谁为社区赋能、垃圾分类如何在合理的成本下持续下去等问题进行思考。她认为,垃圾分类是社区内部问题,要回到社区才有出路。政府可以把原来投给外部第三方的部分资金转而投入到社区和物业,夯实社区基础,促进社区治理,推动社区建立起可持续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她还指出,区或街道不能光给社区“给任务”,还要“给资源”,“给方法”,持续为社区赋能,在垃圾分类的不同阶段,陪伴社区渡过难关。爱芬环保在支持上海市垃圾分类制度和相关理论落地社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创始团队早在2011年就开始在上海基层社区工作,服务过329个小区、超过18万居民,为上海市顺利推行强制分类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李涛主任以北京市社会组织的参与为例,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优势、挑战和作用。他指出,要认可社会组织参与价值、搭建常态化的社区与社会组织对接合作的渠道与机制,通过科学的服务评估机制提高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和组织治理能力等三项政策建议。他也提到,社会组织还比较弱小,在疫情冲击之下,处境艰难,希望能在国内打造良性公益生态环境,搭建起常态化社区与社会组织对接合作渠道和机制。
多元对话:共创改进策略
在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毛达博士的主持下,七位圆桌对话嘉宾结合政策、理论和实践,以政府部门、学界、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多元视角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嘉宾观点精彩纷呈,气氛热烈,为北京市未来的垃圾分类社区治理形成更有效的多元共治策略、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在圆桌对话环节,北京市城管委徐利副主任首先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及两年来居民自主分类和习惯养成方面的进步和需要继续干预和完善之处。
北京市政府参事王维平先生自称自己是“垃圾资深人士”,他在垃圾行业服务了36年了。他指出,垃圾分类具有三大特性:协同性、长期性、系统性。他说,北京市经过这几十年努力,后端的处理设施都已经健全了,焚烧厂、堆肥厂、废品回收体系都在努力处理之中。垃圾分类不应该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主体应该是一线的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物业、社区工作者、社区公益组织的努力。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指出:推动自主分类,推动居民习惯养成,需要多个责任主体,各个利益相关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且持之以恒,要形成工作的合力。物业公司要尽管理的责任,社区要针对不同的群体的特点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政府要加大分类执法的力度。刘教授说,社会组织对垃圾分类也大有可为,大家可以策划组织有影响力的活动或者说品牌项目,吸引居民的参与。所以,从居民、物业、政府、社会组织,这几个方面一定要多元参与,垃圾分类才能可持续。
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建设部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连亚荣将圆桌对话带入具体的社区场景。在“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模式下,受到疫情波动的建设部社区垃圾分类,在原有做法的基础上又做出了新的探索,形成了“1+6+N”模式。
圆桌嘉宾给与会者带来的另一个实践案例来自北京的物业行业。首开城市运营服务集团总经理张德民介绍了该集团在服务的社区试点,构建“以物业为主体,以家庭为单元”的社区物资回收体系,用经济杠杆来影响居民分类习惯,初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北京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宝程首先肯定了首开集团的做法,提出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把物业管理单位列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背景下,两年多以来“物业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大、服务和管理的天然冲突引发的居民矛盾”这两大挑战,指出要解决企业参与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比如让物业企业参与大件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回收弥补资金不足、居民垃圾收费等可能的解决方案。
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是圆桌嘉宾中的社会组织代表。2020年,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及其运营方——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启动了“公益1+1”之绿缘计划,资助、支持北京市的社会组织开展社区垃圾分类动员探索。李涛分享了该计划的成效、经验和启示。
基层赋能:尽显行动效能
本次论坛不只是一次对垃圾分类理论、实践、成效、经验的总结和探讨,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基层赋能培训动员大会。
论坛上,北京市平谷区滨河街道承平园社区王玉荣书记分享了她在小区开展有效的群众组织动员路径,促进居民习惯养成的经历。北京燕侨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海淀区观澜国际花园管理处周丽丽经理讲述了该小区“抓物业促分类”,将分类与居民服务结合,取得最佳分类成果的心路历程。
来自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这两个案例分享,开启了北京市城管委面向基层社区勤勉、务实、创新的赋能之路。目前基层赋能的方案已印发,各区将遴选本区讲师团成员,通过他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全市开展全员基层赋能培训。
合作签约:合力促生新机制
作为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环节,北京市垃圾分类治理促进中心主任段非、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代表双方机构签署了2022-2024年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共同确定中短期合作重点领域及具体合作项目,合力在北京市垃圾减量和分类领域,以场景化创新试点方式促进北京垃圾分类治理有效机制形成。
万科基金会以社区废弃物管理作为旗舰项目系统性开展工作,其中在北京已经开展了多种场景的实践。在新条例颁布以来的两年间,除通过上述“绿缘计划”支持了30多个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工作,2020年初,基金会还与故宫博物院启动故宫零废弃项目,从“零废弃办公”到“零废弃游览”,两年的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不仅如此,就在去年,万科公益基金会把好几个北京的案例带到了在格拉斯哥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全世界展示了北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此次的论坛活动只是开始,北京市将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学习好的经验做法,深入开展研讨交流,既研讨技术经验,又探讨合作交流。通过碰撞促进认识提升,形成全社会共同合力。 北京市将基于已经取得的垃圾分类成效,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为创新路径,持续提升首都可持续的垃圾治理水平。